盼望着,盼望着
三天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
不少小伙伴早已做好了祭祀祖先
出游踏青的准备
然而……
每年清明假期后
感冒、过敏、肠胃病等疾病患者
都会出现“井喷”
今天小编特邀专家给大家提个醒
未病先防
出游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避免遭遇“清明综合征”
健康出游约起来~~
采访专家
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孙长霞
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吴雪
1
温差过大,外出预防感冒
四月初的天气还是不太稳定,乍暖还寒,早晚温差普遍在十度以上,加上入春后,各类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蓬勃生长,此时出门若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引起感冒。
温馨提醒
在外游玩时,要适当增减衣物。不妨早上出门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另外要劳逸结合,不可过于劳累。
2
出游踏青,谨防花粉过敏
春日渐暖,花红柳绿,踏青游玩是不错的选择。然而一些市民在踏青回来后,皮肤就出现红疹、风团等,有的还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及全身发痒,这些都是过敏症状。眼下正是花粉传播的时期,花粉飘浮在空中,容易被人吸入体内后,出现花粉过敏。
温馨提醒
外出踏青赏花时,尽量避开连晴起风天,可选择雨后出行,地点最好选在开阔地带的单纯花田。出游前应随身携带抗过敏的药物,并戴上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还可在脸上涂抹维生素E面霜。回家后换掉外套,用流水洗手洗脸,用盐水洗鼻。对于花粉过敏反应严重的患者,最好是查出过敏原后进行脱敏治疗。
3
扫墓凭吊,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归乡扫墓的人越来越多。然而经过旅途劳累,加之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看到亲人墓地,免不了一番睹物思人,悲伤过度,容易导致血压升高,从而诱发或是加重一些心脑血管患者的症状。
温馨提醒
凭吊亲人时要注意调节情绪,防止悲伤过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扫墓时需带上急救药品,身旁最好有亲人陪伴。此外,要及时调节和疏导扫墓后产生的不良情绪,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4
心急尝鲜,小心野菜中毒
出外踏青,很多人都喜欢摘一些野菜带回家。不过,那些生长在大路旁的野菜最好不要随便采摘。因为它们很有可能长期受大量汽车的尾气排放污染而铅含量超标。被污染过的河水边的野菜也不要食用,谨防食用后造成中毒。除了因生长环境被污染的野菜,还有些野菜本身也有潜在的毒性,如处理方法不当容易造成中毒。
温馨提醒
在野外郊游时不要采摘、捡拾、购买、加工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以及不认识的野菜。如果在食用后出现胃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首先要立即停止食用,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等方式自救。当症状缓解后,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5
清明时节,需防胃肠病
以往每逢节假日过后,消化科就诊的病人比平时明显增多,多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胰腺炎等疾病为主,与过度饮酒、饮食不当有很大关系。
清明时节,许多人在踏青的同时选择户外就餐。携带的食物容易腐败,尤其是肉类食物,比面包等食物更容易变质,进食一些生冷食物,或受制于进餐环境的影响,食物清洗不彻底或受到污染,食用不当而出现感染性腹泻。
温馨提醒
多喝水,注意饮食均衡,多吃素少食荤,多吃白菜、莴笋、菠菜等绿色食物,增加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比如蛋黄和豆类等,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在外野餐前最好用干净的活水和肥皂洗手,最好携带有密封包装的食物,并尽快吃完。
指导专家孙长霞治未病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
治未病科
擅长对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性治疗,运用针灸,罐法,自血,埋线等,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外治祛斑,减肥,调节亚健康。
手机:
办公—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周六(上午)(室)
吴雪老年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黑龙江省络病学会会员
老年病科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2年,年于医院进修学习,擅长对冠心病、心衰、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肌病、风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肺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病、血栓塞性疾病、高脂血症、先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诊治。
手机:
出诊时间:周四(室)
END
刘双
编辑制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