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9亿,其中脑卒中1,万,冠心病1,万,肺心病万,心衰万,风心病50万,先心病00万,高血压.45亿(这里单位是亿,4,万,可能这样更直观点)。年CVD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1]
(单位万,由于高血压数据过高所以没有列出来)年农村CVD死亡率为.33/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8/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0万。[1]这段话直观翻译下,根据中国人口14亿来算,就是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4,,60,心脏病死亡人数为,,50,脑血管死亡人数为,14,。
上面每一项数据看起来都非常吓人,然而根据我查看的各项数据和对比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包括WHO、美国、德国等),我个人觉得实际数据比报告里的数据更高,由于报告里的数据是估算结果,可能有些数据是没有统计在内的,可能是其他原因,举个我有疑问的例子:
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5‰-3.‰(很可能低估),按13亿人口估算,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约万人,每年需要进行瓣膜手术的患者达0多万例。目前占成人心脏手术的第一位。[]万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数量和50万风心病患者数量差距还是很大的,然而万这个数据更接近全球的统计数据。
据国外统计,以有症状的心力衰竭计算,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在1.3%-1.8%。[3]德国在册心衰患者数量为50万。[4]德国人口大约是8,万,也就是说在德国心衰超过了3%,所以很多报告上估算中国心衰人数超过了1,万,甚至有估算说超过1,万。不管是1,万还是1,万,跟万也差别非常之大。
这里纯粹是看资料的时候的一些疑问,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风心病比例就不一样),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等,都会导致数据的不一样。而且心血管病通常起病隐袭,发生、进展过程漫长,早期可无症状,患者常在出现较严重症状时采取就医,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来不及就医,这也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统计困难。[5]
心脏病有很多种类,比如冠心病、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等。造成心脏病的因素很多,有些是我们没法控制的,比如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超过60岁之后,通常发生心脏病的几率会大幅增加;还有比如性别,通常来说男性患心脏病的风险高于女性;还有比如种族、家族史等等。除了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对心脏病造成影响,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肥胖、运动不足、饮食不均衡、精神压力过大等等,而这些因素都是可以通过调整我们的饮食、作息、运动等等加以改善,在提高我们寿命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心衰是心脏病的最后战场,心衰也是目前唯一一种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长的心血管疾病。虽然近些年心衰的治疗进展改善了心衰的预后,使得心衰患者在生活质量、生存率上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心衰仍然是一个预后很差的疾病,甚至比癌症的预后还差,而且心衰的管理目前仍是一大难题,我们Cardiosignal公司联医院正在研发的心衰监测仪有望解决心衰发作预警的问题。此外,现在全球已经有多家公司有人工心脏,而且近几年人工心脏的发展非常迅速,国内现在每年“换心”手术也有数百例之多,人工心脏检测仪也已在我们的研发计划之中。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心脏病患者能够对心脏病做自我管理,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不光能节省治疗费用,还能进一步提升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参考^ab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脏病学》第五版P
^德国心脏基金会年年度报告
^《实用心脏病学》第五版P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