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人的每只脚上都有26块骨头、33个关节、20条大小不同的肌肉,并有条坚强的韧带以及很多联系心脏、大脑、脊椎的神经与血管,它们共同支撑着人体的各种活动。
因此,一旦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很可能是我们的身体敲响了“警钟”。
脚干裂、蜕皮
不仅仅是天气惹的祸
原因1:天气干燥很多人一到秋冬,皮肤就会变得特别干,皮肤表层往往干燥开裂,像鱼鳞一样起皮,甚至瘙痒不止。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大大减少,人体的皮脂腺分泌会减弱,皮肤表面能活动的汗腺数量减少;再加上低温会使毛细血管收缩,对皮肤供氧和滋养的功能减弱,易引起皮肤干裂。
建议:洗澡时最好选择有滋养成分的沐浴露,并及时涂抹润肤乳,平时也要保持脚的干爽。
注意:秋冬季应特别注意足部的防寒保暖,经常用温热水泡洗,以免发生冻疮而加剧手足皲裂。
原因2:缺维生素冬季新鲜蔬菜水果摄取量相对减少,很容易造成维生素A或维生素E的缺乏。
维生素A能调节表皮及角质层新陈代谢,维持正常上皮组织的生长,又能保护黏膜;维生素E能增强皮肤保湿、弹性,改善肌肤对日照等的抵抗力,因此这两种元素的缺乏易导致脚干裂。
建议: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多吃水果和蔬菜,多饮水,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保持皮肤的水分和弹性,预防脚裂的发生。
原因3:真菌感染脚受到真菌感染时,也会出现脚裂,这类人群的脚裂往往伴有皮肤瘙痒、水泡等。
建议:外擦一些抗菌型的药,若较为严重,需及时就医。
注意:糖尿病患者,脚一有感染或发炎症状要赶紧就医,以免引发并发症,例如蜂窝性组织炎。
脚冰冷
可能是血管问题
原因1:血循环障碍冬天血液的新陈代谢减缓,低气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得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出现手足冰冷的症状。
贫血的人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易手脚冰凉。心脏衰弱的人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从而导致手脚冰凉。
建议:适当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可用40℃的热水,浸泡20分钟左右至全身发热。
原因2:血脉不通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血脉不通的现象。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会影响肝脉,导致肝脉受寒,肝脏的造血功能就会降低,肾脏阳气就会不足,从而引起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出现疼痛的感觉。
建议:多吃些温补的食物,如人参茶、姜母鸭等;注意保暖,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原因3:疾病因素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引起四肢末梢循环动脉血供应不足出现手脚冰凉、肢体畏寒的症状。
此外,精神压力过大、心理过分敏感、平时过度操心、时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症的高发人群。
脚抽筋
不一定是缺钙长
日常出现脚抽筋的情况,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缺钙,认为补充钙剂或者吃些含钙高的食物就可以了,但其实事情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原因1: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静脉曲张等血管性疾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下肢缺血,可能引起腿酸疼痛、脚抽筋。
建议:如果经常性脚抽筋一定要去进行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原因2:休息不足或不良睡姿长时间运动,下肢过于疲劳,会导致乳酸堆积,易引起抽筋。睡觉时,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睡眠姿势,会导致小腿中的某一个肌肉长时间保持在一个绝对放松的状态,可能引起肌肉被动挛缩,从而引起脚抽筋。
建议:脚抽筋时不要硬扳,要让身体放松,将腿稍微伸直,足部略往膝盖弯,再将脚的大拇趾往膝盖方向轻轻扳动,让小腿肚有被拉直的感觉。
广积德提醒如果大脚趾突然变大很可能是痛风,属于关节炎,多数跟身体内较多的尿酸有关系,而尿酸通常在温度比较低的部位藏匿,大脚趾就是这个地方,如果发现尿素高,一定要增加每天的喝水量可以增加排尿量将身体内多余的尿酸排出体外,在饮食上也需要远离含嘌呤多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以及海鲜豆制品等等。
-End-
转发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