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咳嗽是由外感、内伤多种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发出咳声、咳吐痰液。其既可以作为多种肺系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共有症状而出现,又可视为一个独立疾病。中医虽有“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之说,但纵观临床,其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常将之并称。(策划编辑/秦丹责任编辑/冯欣宇)
4医案举隅
案1外感咳嗽案
患者程某,男,11岁,年1月10日因咳嗽就诊。患者于2日前不慎感受风寒,引发咳嗽。初起咽痒,咳嗽气急声重,咯痰清稀,受凉后加重,家属诉患者自病以后纳差食少。刻诊见患者舌胖嫩苔略厚,脉弦滑。
诊为外感风寒,内伤食滞,治当疏风散寒、醒胃消积。
方用麻杏芩龙汤加减:生麻黄8g,杏仁10g,黄芩6g,地龙15g,桑白皮15g,葶苈子15g,款冬花15g,紫菀15g,炙百部12g,茯苓15g,生白术15g,佩兰15g,藿香10g,焦三仙(各)10g,生鸡内金6g。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用。
年1月23日复诊,家属诉其3剂后咳嗽已止,食欲渐佳,但因多食又生便秘,唇干裂,口气重,舌苔白厚,脉滑数。
诊为脾约证,治当益气润肠、泄热行气。
方用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10g,枳实10g,川厚朴10g,杏仁10g,白芍20g,北沙参15g,麦冬6g,石斛15g,生白术12g,茯苓20g,企边桂1g,生鸡内金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用。7剂后大便恢复正常,唇干裂及口气重消除。
按:咳嗽一证有外感内伤之分,此案为病于外感者。患者因冬日调摄不慎,肺气宣降之职为风寒所戕,肺气不利遂生咳嗽之病。因患者年幼,脾胃尚弱,表气不通,里气易滞,故纳差食少、饮食不消。刘景源教授以麻杏芩龙汤祛邪利肺的同时,又加入茯苓、生白术、生鸡内金、焦三仙、藿香、佩兰醒脾开胃、消食化积之品,使表气通而里滞除,故3剂药后咳嗽止而食欲佳。另外,咳嗽愈后,宜清淡饮食以养正气,切不可因其索食,爱子心切,令之饱食无度而生他患,而犯《内经》“多食则遗,食肉则复”之戒。
案2内伤咳嗽案
患者耿某,女,32岁,年9月26日就诊。自述已咳嗽3~4个月,饥饿及食后加重,胃中反酸,若胸骨后有灼热感时亦会诱发咳嗽,伴见咽喉部干痒,脉弦滑,舌胖苔薄白。
证属胃气不和、肺燥气逆,治以和胃制酸、降逆润燥。
方用左金丸、麻杏芩龙汤合方加减。生麻黄8g,杏仁10g,黄芩6g,地龙15g,桑白皮15g,葶苈子15g,款冬花15g,紫菀15g,黄连6g,吴茱萸3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煅瓦楞(先煎)30g,牛蒡子10g,桔梗10g,生甘草10g,麦冬10g,石斛15g,北沙参15g,白僵蚕10g。10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用。忌辣、酸、甜食及烟酒。
10剂药后,咳嗽胃酸均减,效不更方,守方续服,久咳终告痊愈。又嘱其常服香砂六君丸健脾和胃、补其虚。
按:此案属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起因繁多,其发生多先有失衡,后有诱发。治疗前当明确病因,以分清治疗主次。如不明病因,徒以止咳之法,虽或可取效,但其效必无以维系。此案咳嗽虽为肺气不利所致,但亦可由胃气不和诱发。故刘景源教授先用麻杏芩龙汤以宣肃肺气,同时以左金丸、乌贝散、煅瓦楞之属和胃制酸,以除诱咳之因。肺燥则气逆,与肺之所喜相悖,遂加入麦冬、石斛、北沙参,寓“肺降津生”之义。针对咽喉部干痒,加入牛蒡子、桔梗、生甘草、白僵蚕以畅气机,利咽喉。并在痊愈后以香砂六君丸健运中焦,以防复发,体现了正本清源的思想。
专家介绍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擅治: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自汗、盗汗、头痛、失眠、抑郁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胃病、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眩晕、脑血管病、中风、内分泌失调、甲亢、肝病、胆囊炎、胆石症、肾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糖尿病、关节炎,男性遗精、阳痿、前列腺炎、不育等,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功血、更年期综合征、带下病、乳腺病、不孕,痤疮,小儿厌食等。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
挂号费: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