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例如:表达“遗传易患性”时,仍然使用“遗传易感性”;未使用“脑神经”而使用“颅神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还在叫“谷丙转氨酶”。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使用规范名词的重要作用,未能及时 例如:将“甲状腺功能亢进”简写为“甲亢”,“风湿性心脏病”简写为“风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简写成“慢支”。这种用口头习惯用语代替规范医学名词的情况,在医学文件及论文著作的稿件中时有出现。3.外国人名翻译不规范 在以外国人名命名的疾病名称中,常有译音不准确,或将法文、德文等外文的人名,按英文翻译的情况。例如将Guillain Barrésyndrome译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而这两个法国人名的准确译文,应为“吉兰-巴雷”。4.因药物生产厂家不同,存在一药多名的现象 例如:头孢菌素类药——头孢呋辛,美国公司生产的商品名是“力复乐”,意大利某公司生产的商品名叫“明可欣”,英国公司的产品则称“西力欣”。虽然各公司的商品名不同,但它们都是同一药品“头孢呋辛”。根据药物的商品名有时很难确定其属性。例如,“喘定”是“二羟丙茶碱”,“喘息定”却是“异丙肾上腺素”,“消心痛”是“硝酸异山梨酯”,而“心痛定”则是“硝苯地平”。5.对名词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造成使用不当 例如:发病率与患病率、死亡率与病死率,经常出现使用混乱的情况。这两组名词的概念不同,意义上也有很大区别。某病发病率是该时期该地区人群中新发病例的频率;某病患病率多指某时点某地区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死亡率是某地某时段死亡人数与该地该时段平均总人数之比率;病死率则是,某时期内因某种疾病死亡人数与同期患某种疾病的病人数之比率。6.同音字混用,也是比较常见的错误 例如:将“同工酶”写成“同功酶”,“腭裂”写成“颚裂”,“瘙痒”写成“搔痒”,“烦躁”用成“烦燥”,“松弛”错写为“松驰”,“适应证”写成“适应症”,“胆碱酯酶”写成“胆碱脂酶”。7.使用不规范简化字的情况,也比较多见 例如:将“年龄”简写为“年令”,“副作用”简写为“付作用”,“预防”简写为“予防”,“阑尾炎”简写为“兰尾炎”,“蛋白质”简写成“旦白质”。8.不熟悉名词命名原则造成的错误 例如:将“胆总管”错写为“总胆管”,“肛提肌”错写为“提肛肌”。同时,国际解剖名词委员会已经废弃用人名命名的解剖名词。所以,用人名命名的“浦肯野氏纤维”应改为“兴奋传导纤维”,其他用人名命名的解剖学名词,应以此类推。 为保证医学名词的正确使用,首先要树立使用规范医学名词的概念,掌握查询规范名词的多种方式,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名称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同时,可以从名词的定名原则、科学性、概念内涵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提高使用规范名词的水平和能力。 1.根据定名原则来理解、判断名词是否规范。例如:利用解剖学部位器官定语在前,形态性定语次之,动作主语紧靠主格名词的原则,以及废弃以人名命名解剖名词的决定,来思考、把握解剖学名词的正确使用。 2.遵循取消以疗效命名药名的原则,并从贯彻使用国家药典名称和药品通用名的角度出发,审视药名使用中的问题,保证药物名称使用的标准与规范。 3.名词是科学技术概念的代表和载体,其命名以科技概念为依据,要求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本质,有确定的语义范围。因此,可以从名词的科学性及概念内涵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例如,“剖腹产”的确切含义是“剖宫产”,“溃疡病”的规范术语为“消化性溃疡”,“抗菌素”的正确名称是“抗生素”,“血液动力学”准确提法为“血流动力学”。容易错写与误用的名词举例常见不规范名词举例
注:转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文员会
点击文章上方蓝色中国急救医学杂志文字或扫描